close

轉載自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13/new/jul/3/today-family1.htm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〈親子會客室〉搞定你家小惡魔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圖/Tai Pera
圖/Tai Pera

文/粘晶菁

「這孩子是生下來折磨我的嗎?停不下來的聒噪、功課就幾頁,從7點寫到11點、安親班一個換過一個。」更別說學校老師永無止境的抱怨,寫滿的聯絡簿、好幾通電話,說得家長無地自容,好像是自己闖禍。「我都講幾次了,就是說不聽」、「他故意要氣我」,隨著這些情節,父母的憤怒升高,接著心力交瘁,「這孩子我不管了」、「他要學壞,是他自己選的」。

過動兒其實有生理原因,並非是孩子性格反叛,跟家長作對。對過動兒來說,不是「不知道」,而是「做不太到」。

過動症是大腦前額葉「行為抑制」功能失常,無法對自己正在做的行為「喊停」,來監控管理自己的行為。當他們的小腦袋瓜出現突如其來的想法或衝動,往往沒有好好思考就馬上執行。這樣的失常也使他們對於「我所做的事」與「事情帶來的結果」間的連結產生困難。

<家長看過來>教養6原則 度過過動期

兒童期大腦急速的發展,就跟學說話、走路一樣,前額葉功能的發展有快有慢,隨年齡增長,大部分過動兒的症狀會逐漸減少,部分患者到青少年階段這些症狀不再出現。

但不樂見的是,在這火爆衝突的階段留下情緒問題、長期因注意力問題而學習困難……等,導致孩子沒自信,甚至孩子自我放棄,變成「歹仔」。不能讓「行為抑制」功能失常,做為孩子表現不好的藉口,家長必須要幫助他控制、管理自己的行為,為自己負責。所以,過動兒父母的教養可參考以下原則:

1.給予行為獎勵:過動兒容易感到煩躁,且難犧牲眼前的誘惑,來換取更大、更好的目標,這使他們難持續完成應盡的任務。家長除了可在孩子專心進行任務時,即時給予讚美或獎勵外,也建議將他需完成的事情拆成小步驟,完成每個步驟都給予小獎勵。

2.放大行為後果:孩子在學習「我所做的事」與「事情帶來的結果」之間有困難。為了讓孩子學會負責、遵守約定,家長必須提供更強、更明顯的行為結果。通常一般的孩子守規矩時,你稍稱讚,他就繼續當乖寶寶,但對過動兒,口頭稱讚外,更需要用利誘來讓他維持好表現。

3.獎勵優先處罰:只有處罰而沒有正面的獎勵,效果很低,且容易引起孩子的敵意和憤怒(雖然這是目前台灣家長普遍採取的方式)。想改變孩子不適當的行為,先想好用什麼恰當的行為來代替,當孩子出現恰當的行為,就立即且頻繁的鼓勵他。例如你不希望孩子在馬路上奔跑,可以和他說「走路時牽著媽媽」而非「不要跑來跑去」。

4.在一旁陪伴:過動兒由於行為抑制功能失常,腦中很容易閃過雜七雜八的念頭,難專心一致。建議家長在旁邊陪著他做,或是放張小卡片,上面列舉他需要注意的事。具體提醒越多,他越能照著指示完成。但家長切記不要過分叨念,否則適得其反。

5.提醒內在動機:過動兒內在動機較弱,需家長提醒(例如:想要得到好成績、當第一名……等)。當他完成任務,除了實質的獎勵外,也要以內在動機誇獎他(例如:你好棒!你是第一名),讓他更堅持下去。

6.採取行動時,不要吹鬍子瞪眼:過動兒並非不知道,亦非缺乏能力,而是做不太到。你怒髮衝冠不能幫助他改變大腦神經機制的問題,且更容易引起雙方的敵意。他對講理、說教比較沒反應,對實際的結果和回饋比較有感覺,just do it!他的行為就會一點一滴改變。

教養過動症的孩子容易引起挫折,好像原地打轉,家長要記得孩子的狀況有其生理因素,接納孩子的特質。你是孩子的榜樣,深呼吸、保持冷靜,不要把孩子的問題當做自己的問題,堅持下去。如果有需要,都可以尋求臨床心理師的協助。(作者為臨床心理師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發展L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